当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告知李牧,国家医保局成立于2018年时,他惊讶地说:“那成立5年不到啊!”紧接着他说:“那我们也算是非常幸运了,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已覆盖全国
2018年8月24日,国家医保局成立不到3个月时,国新办举行了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情况吹风会,国家医保局副局长李滔通报,截至2018年上半年,经国家平台结算的跨省异地就医人次达到48.6万(含新农合3.5万人次),发生医疗费用118.3亿元,基金支付70亿元。
3年后,2021年12月10日,国新办举行了一场相同主题的吹风会,李滔再次出席。她对3年前通报的那组数据进行了更新:截至2021年10月,全国跨省异地就医住院和门诊结算分别突破了1000万人次,二者加起来突破2000万人次。其中,2021年1-10月,全国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363.68万人次,涉及医疗费用880.35亿元,基金支付510.34亿元;全国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700.03万人次,涉及医疗费用17.52亿元,基金支付9.62亿元。
相隔3年的两组数据的对比,有力地说明了我国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结算工作取得的成绩。这3年变化的背后,国家对相对弱势的农民工群体的关注发挥了很大的作用。2018年8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再次研究异地就医直接结算问题,也明确了下一步工作的重点——要将外出农民工和外来就业创业人员全部纳入直接结算的范围。
跨省异地就医的程序方面,需要参保人先在参保地的医保经办机构办理备案登记,“提交一个很简单的备案表,主要目的是按照参保地的经办机构知道参保人员要去哪个城市,便于下一步我们和参保人员居住或工作的城市进行医保间结算。”李滔解释说。
为了方便农民工在外地看病就医,国家医保局在2018年10月底之前简化备案程序,取消了所有需要就医地经办机构或者定点医疗机构提供证明或盖章的要求。此外,农民工在外出打工之前,可能还不知道接下来的工作地、居住地,对于这样的情况,国家医保局采取“补充证明”的方法,就是这些农民工可以先备案,等到了工作或者居住的城市,取得相关的材料后再来补办。
除了这些可以立竿见影的短期措施,国家医保局还着眼全局,在全国更大范围内推进跨省异地就医工作。令人欣喜的是,在2021年12月10日的跨省异地就医费用直接结算工作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李滔表示,截至目前,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服务已覆盖全国所有省份、所有统筹地区、各类参保人员和主要外出人员,接入联网定点医疗机构5.29万家,基本实现定点医院全覆盖以及每个县至少有一家联网定点医院的目标。
与此同时,门诊跨省异地就医工作也全面启动。李滔介绍说,2021年年初,在全面打通京津冀、长三角、西南5省先行试点的基础上,国家医保局会同财政部进一步扩大了试点范围,新增了山西等15个省份作为国家门诊试点省份,进而实现了门诊跨省异地就医的全面推开,已经覆盖了97.6%的统筹区和12万家定点医疗机构,91.7%的县都有一家以上的联网定点医疗机构。
跨省异地就医结算,来回跑很多趟办手续,是老百姓的一大痛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医保局优化备案管理,加快信息系统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了“装在口袋里的医保营业厅”“搬到家里的医保服务点”:国家医保服务App、异地就医备案小程序、与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互联互通的国家医保服务网厅。
以前进行跨省异地就医结算需要持实体的社保卡。现在多了一个介质——医保电子凭证,这意味着,除了社保卡以外,参保人就医前可以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或者支付宝、微信、手机银行等多种渠道激活使用个人医保电子凭证。
此外,还可以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的亲情账号功能,帮自己的父母和孩子激活使用医保电子凭证,激活后,参保人在入院手续、出院结算或者门诊收费窗口结算时,展示医保电子凭证二维码,就可以实现扫码跨省直接结算。
中共国家医疗保障局党组在《求是》上发表的文章总结道:“历经百年奋斗,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成功建起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医疗保障’这一先辈口中‘不敢想的奢望’已经变成人人享有的基本福利,以相当于2%左右国内生产总值的医保投入为全国人民提供了有效保障,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前的不足40岁增长到当前的77.3岁,中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进步得到了国内外的充分肯定。”